图:礼来“耐多药结核病全球合作项目探访会”现场
2003年6月,礼来启动了全球首个以抗击“耐多药结核病”的综合性项目。该项目将联合相关各方,为全球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药品,并寻找预防、治疗和监测这种疾病的最佳解决方案。截止至2011年年底,礼来在这一项目上总投资以达1.35亿美元。
肺结核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人们一方面沉浸在对结核病斗争取得的成就中,一方面也不得不面对结核病慢慢出现的“耐药”性。
时至今日,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已成为结核病控制工作的三大挑战之一,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如果不加控制,每个肺结核患者平均每年会传染给10到15名健康人,而耐多药结核病的传播人数可能比这个数值更大。如何有效控制耐多药结核病,成为全球结核病控制工作面临的紧迫工作。
十年磨一剑
我国是耐多药结核高负担国家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约1/4耐多药结核患者发生在中国。曾经开展的全国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肺结核患者中,耐多药率为8.3%。据此估算,我国每年新发耐多药结核患者12万例,占全球每年新发总数的24%。
在抗击“耐多药结核病”上,礼来吃了一个螃蟹。2003年,礼来启动了抗击“耐多药结核病”的综合性项目;2005年8月,礼来将卷曲霉素(通过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而达到抗结核作用)从原料到制剂的全套生产技术无偿转让给了海正药业,并提供资金用于人员培训,以确保其生产出具有国际一流品质而价格相对低廉的药品。
2010年3月,礼来与海正药业联合宣布,作为礼来耐多药结核病全球合作项目的一部分,海正药业卷曲霉素项目完成了三批工艺验证,年产500万支卷曲霉素冻干制剂生产线正在加紧建设中,这标志着礼来卷曲霉素从原料到制剂的全套专利生产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向海正药业的转移;2011年10月24日,作为礼来全球耐多药结核病合作项目中唯一的中国制药企业伙伴,海正药业以礼来专利技术生产的卷曲霉素新剂型(冻干粉针)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批件,并于2012年1月正式供应中国市场。
据了解,截止目前,礼来已经向全球七家公司转让制造技术,以加强耐多药结核病药品的供应和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准。
除了技术的转让,礼来还通过各种公益活动来促进“耐多药结核病”项目的开展。2006年11月,礼来制药与卫生部签署协议,首期投入300万元人民币,支持政府开展耐多药结核患者员培训和公众宣教等方面的项目合作;2008年9月,礼来制药与世界经济论坛共同开发针对中国工作场所结核病防治的创新工具箱,帮助企业实施在工作场所提高结核病认知、控制和治疗的活动;2009年3月,礼来制药与北京市海淀区疾控中心开展了中国规模最大的高校结核病控制项目,受益人数逾40万人……
十年磨一剑。2013年,在启动“耐多药结核病”的综合性项目的10年后,礼来与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原名:黑龙江省结核病防治院)开展了合作。据了解,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结核病诊疗医院,医院始建于1952年,绿化面积达到50%,被誉为“花园式医院”。自建院以来,共收治各类结核病患者120余万人次。此次双方达成合作共识,是礼来“耐多药结核病”的综合性项目的重要一步。
作为礼来耐多药结核病全球合作项目第三阶段的重要合作方,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正式被列为礼来耐多药结核病全球合作项目——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全国耐药结核病防治示范中心”,承担全省耐药防治师资培训、开展规范化诊疗和病患管理并作为结核病学分会建立的远程培训和会诊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瞄准“群众性”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在同他的保健医生谈话时,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面貌指示卫生部“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2014年6月26日,在礼来举行的“耐多药结核病全球合作项目探访会”的现场中,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院长姜辉表示称,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在全国死亡率最高,而对于肺结核这一“群众性”疾病,贫困农村、经济落后的地区更容易感染,而这也要求我们医务工作人员要把工作重心放到这些地方去。
图: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院长姜辉
对于“群众性”疾病的肺结核,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下足了功夫。
据副院长刘玉琴介绍,医院有开放床位1400张,全院在岗人员112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00余人,医院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从1955年建院以来,在近60年的时间里,共收治各类结核病患者120余万人次。
图: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副院长刘玉琴
结核内科方面,医院开展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短程化疗鞘内用药,激素疗法等具有变革性、综合性等治疗方法均取得极佳疗效,存活率达到90%以上;结核外科方面,该院率先开展了脓胸大网膜填塞术、脊柱结核新术式、结核性毁损肺全肺切除术、肿瘤根治术和骨关节及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等方面以达到国际水平。此外,医院配备了大量与世界接轨的先进仪器设备,形成了支撑结核与肿瘤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设备群,有力的配合了临床确诊和治疗。医院的发展更需要与世界多方的合作。
2013年4月,礼来公司“耐多药结核病治疗”全球合作项目正式启动。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为规范耐多药及广泛耐药肺结核病的治疗与研究,专门成立了耐多药结核病房(内八科)。内八科是单独的一栋小楼,主要整治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主任医师金龙介绍说,内八科实行的是分区化管理,即传染患者、阴性患者、工作人员三区分区管理。医生工作地点设在中部,并禁止患者通行,而其他两类患者分在两端区域。金龙说,“我们这样分区管理主要是强化规范管理,避免传染。”
治愈耐多药结核病比结核病的难度要大很多倍,承担这一重任的金龙医生介绍说,世界卫生组织将至少耐受两种一线抗结核病药物的结核病定义为耐多药结核病。这种类型的结核病通常继发于那些没有完成彻底治疗、没有坚持使用一线药物治疗或者不慎感染该病的患者。
金龙表示,医院已经建立60年了,从来没有一个家属被传染上结核病。不过,却有部分医务人员却传染上了肺结核病。宋医生就是其中一员,这位院工作了30多年的老医生在为患者做腔镜检查时,不慎染上了结核病。
宋医生表示,在结核病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从事的是高风险、低保障的行业。据她介绍,像她这样多年在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每天补贴为7元钱,按照一个月22天的工作时间算,每月的补助为144元。
结核病是穷病。刘玉琴副院长表示,在患者中,80%人的收入低于当地的最低生活标准。据悉,根据国际标准,初始肺结核一般要治疗9个月以上,差不多需要1万元以上。不过,在治疗的过程当中,有很多患者都因为经济拮据,擅自停药,而一点复发变会成为耐药或者耐多药结核病,治愈就会更加困难,而治疗费用也会比初始结核病多10—20倍。她说,很多人因此看不起病,他们坚决要出院,这样的患者流入社会,后果真的很可怕,他们的一口痰和飞沫可以传染10-15人。
孙先生是一个患有耐药结核病的患者,住在一个破旧的居民楼里,家里的摆设也相当陈旧。目前已经转为阴性,没有传染的危险。用“皮包骨”来形容孙先生一点都不过分,身高180CM的他体重却只有80斤。七年前,孙先生查出了肺结核,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孙先生感觉身体恢复的差不多,就擅自停药,停药以后,浑身无力,导致结核病复发,并转成了耐药结核病。由此一来,看病花钱更多。孙先生现已失业,妻子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每月靠做服装生意赚的1000多元支撑家用。每月1000元对于孙先生治病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连买药都不够。刘玉琴称,幸好在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的帮助下,刘先生加入了一个免费治疗项目中,才能继续看病。
“面对患者的痛苦与家属的诉求,我们感到十分痛心。许多患者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半途而废放弃治疗。”金龙表示,“但他们进入社会,就会造成更多的人感染上肺结核或者耐多药结核病,给社会造成的后果难以想象。”金龙坦言,希望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范管理制度,科学地做好结核病和耐多药结核病的防治工作。
刘玉琴介绍说,她曾经去西伯利亚参观肺结核医院,肺结核和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全部住院费用都由国家出资,直到彻底治愈了才能出院。而在我国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并没有将结核病列为职业病的范畴。
任重而道远
中国是礼来耐多药结核病全球合作项目重点资助的四个国家之一,从项目启动开始就获得了很大的关注,而礼来也一直在这方面加足马力。
2011年10月27日,礼来基金会在法国里尔正式宣布,将再投入3000万美元进一步支持礼来耐多药结核病全球合作项目第三阶段的实施和运行。这些资金将用于在2012年—2016年这五的时间里与全球合作伙伴加强两个重要领域的合作,项目第三阶段在中国开展工作的主要合作方包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在国家卫计委疾控局的统一协调下,结合国家结核病防控规划和区域发展重点,形成了以西部为重点,东、中、西结合的项目布局,国家CDC和结核病学分会的培训项目将各自建立6个省级培训中心并向周边辐射,分别针对疾病系统和定点专科医院,按照“研究—报告—倡导”的指导思想,开展耐多药结核病诊治、防控、管理和实验室能力建设等综合培训。在省级中心所在省(市)的选择上,整体分开,部分重合,以实现资源整合方面的探索,全部项目将覆盖中国的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图:礼来政府与公司事务部企业社会责任经理何志军
礼来政府与公司事务部企业社会责任经理何志军称,该合作项目旨在联合相关各方,为全球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药品,并寻找预防、治疗和监测这种疾病的最佳解决方案。据了解,从2003-2016年,礼来对项目进行总共三个阶段的投资,累计投入1.65亿美元,其中包括现金、产品、服务和材料。计划截止2016年,为全世界总计80万个耐多药结核患者提供治疗援助。“2016年,礼来制药将结束其在礼来耐多药结核病全球合作项目中的使命。在未来五年间,礼来制药将鼎力支持其合作伙伴,以确保他们能够继续顺利开展该项目——最终目标是与全球医疗卫生机构分享知识,从而在全球推广和应用成功的解决方案。”